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简要本)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17:58:11  浏览:947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简要本)

交通部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简要本)

交通部规划司   



  序言
  进入新世纪,全球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大力发展和推进信息化,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交通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和管理手段等进行改造,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系统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推动公路水路交通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进程。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交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交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交通信息化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已初步具备了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为把交通行业建设成为创新型行业,必须力争在交通信息化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在进一步加速完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交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整合,提高行业运行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以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交通的需要。
  为更好地指导“十一五”期间交通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特编制《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并作为《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整合资源、强化服务”的方针,确定“十一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明确主要任务和建设内容,同时提出规划实施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一、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
  目前,交通行业对加快信息化发展已取得共识,以信息化促进交通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为全行业普遍接受。“十五”期间,交通信息化工作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局面,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宏观性指导文件,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交通行业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动和有机协调。交通行业各类信息系统建设已逐步覆盖和深入到各个业务领域,交通标准化体系建设也进入全面启动阶段,交通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积累和整合,信息共享的范围逐步延伸和扩大,信息化对行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正逐步体现。
  1、交通政务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管理效能普遍提升
  截止到“十五”期末,全国所有交通厅(局、委)都建设了机关局域网和政府网站;29个厅(局、委)应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20个厅(局、委)建设了道路运输管理系统;6个厅(局、委)建设了港航运输管理系统;17个厅(局、委)建设了省级交通行业信息网络;11个厅(局、委)建立了省级视频电话会议系统;19个厅(局、委)实现了与省政府网络的连通。通过“十五”交通信息化的建设,交通行业政务数据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和共享,公众交通信息服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加强。交通政务信息化建设明显提高了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效能,改善了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同时也为实施有效的行业管理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2、应用系统建设呈现良好势头,行业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勘察、设计、运营和管理等领域。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路面和桥梁养护管理、运政和路政管理、港政和航政管理、水上安全管理、公路客运联网售票、货运交易信息服务、港口物流等信息系统得到推广应用。截止到“十五”期末:
  ——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总里程突破26000公里,占高速公路总里程85%以上;跨省联网收费系统在京沈高速公路试点成功;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联网监控;公路主枢纽客运站全部实现了微机售票,同城联网售票在部分地市已推广应用。
  ——沿海20多个港航企业建设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用户数超过1000个;集装箱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大中型港口企业、海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数字航道”系统建设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干线和京杭大运河逐步开展,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以及长江航务管理局都建设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各类水路运输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水上安全管理已初步建成了覆盖交通部海事局、所有直属海事局、所有海事分支机构和部分海事派出机构的四级海事专网。基于该广域网,初步实现了船舶管理、船员管理、事故与应急、通航安全管理、船载客货管理、行政办公和法规管理七大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并开通了视频会议和IP电话。海事信息系统的建设在保障海上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积极探索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综合利用和信息服务模式,推进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交通部启动了“省级公路业务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区域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三个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建设。
  信息技术在交通行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交通系统运营管理水平,有效地增强了交通运输的整体效能。
  3、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加强
  国道主干线公路通信系统初具规模,建成公路通信管道3.27万公里,敷设光缆2.92万公里;水上安全通信网络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以国际海事卫星、搜救卫星和海岸电台等多种通信方式组成的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系统,可满足近岸和远洋船舶通信的需要,长江干线航运通信基本形成。全国已经建设的26个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覆盖了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台湾海峡、琼州海峡以及南京以下的长江干线水域。2005年交通部启动的信息化建设二期工程,将建设覆盖36个省级、5个计划单列市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一类结点)以及各主要港口和交通企事业单位(二类结点)的交通行业信息专网。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将构建起天地合一的交通通信信息网络,为交通行业信息化、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对交通基础设施效率的发挥和安全运营的保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业务管理与信息化管理部门间、各业务管理部门间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统筹协调机制和协同工作的观念,对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和规范业务流程、实施综合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为社会公众提供交通信息服务的意识比较薄弱;交通信息化管理、运行机构和机制不健全,运行维护资金渠道不畅,交通信息资源采集、共享、信息公开、信息报送等制度不完善等;交通信息化标准体系、评估考核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全国不同地区交通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平衡。总之,目前制约交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技术,更关键的是观念、机制和制度的建立。这些问题导致了行业内信息化建设大多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交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信息服务能力不足,极大地阻碍了交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交通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发挥。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将加快提升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和国防安全保障能力,在总量、结构、质量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与运输服务,与其他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对交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1、贯彻“以人为本”新理念,需要以交通信息服务为重要任务
  “以人为本”是发展交通事业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十一五”期间,预计国内旅游平均年递增10%左右,人均乘用交通工具次数将明显增加,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000万辆,汽车开始广泛进入城市家庭,追求安全、便捷、经济、舒适和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将更加旺盛,需要交通行业能够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出行信息服务,服务内容要更加丰富、服务范围要更加广泛、服务手段要更加经济和便捷、服务质量要更加优质。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将成为“十一五”交通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2、交通供给能力明显增加,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全方位提高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超过7万公里;沿海港口(含南京以下长江港口)总吞吐能力将达到50亿吨;三级以上内河航道里程将达到1万公里;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力度将大幅度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大和网络的延伸,对交通部门保障网络畅通、提高管理水平提出新的挑战。需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挖掘现有交通网络潜能,最大程度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增强交通网络的可靠性,保障和扩充交通运输的供给能力。
  3、加快运输结构调整,需要以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为重要途径
  “十一五”期间,运输结构变动加快,对运输速度、质量、服务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交通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企业效益,改进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使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系统化、高效化,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全行业的运输组织和管理效率,极大地缓解运输的瓶颈制约作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多种运输方式间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传输和控制,从而将各种运输方式进行有效衔接,推进一体化综合运输发展,缓解总量供给不足的矛盾,促进交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4、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需要以电子政务建设为依托
  电子政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政府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更加规范和优化,支持政府完成其业务活动,实现其法定职能。“十一五”期间各级交通部门必须在实施市场监管、安全保障和公众服务方面充分履行政府职能,需要以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为依托,加强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调控和监管能力以及服务质量,并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全方位提高政府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的能力。同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5、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需要信息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交通的快速发展与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条件制约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公路水路交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运输效率,缓解资源压力,适应交通发展的新需求。通过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建设,减少车辆在途时间和排队拥堵;进一步加强运输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不断提升运输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应用交通优化与管理系统,减少无效出行、空驶运输、重复运输、迂回运输,降低物耗和能耗水平,避免交通拥堵与事故,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实现洁净运输和绿色交通,保障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6、完善交通安全保障体系,需要以信息化手段为重要支撑
  实现安全、便捷、经济、舒适的交通出行,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交通运输引发的安全问题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而且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运输安全问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应借助信息化手段构筑安全源头管理、预警、应急处理等全方位交通安全体系。加强覆盖公路、站场、港口、内河航道、海上交通网络与节点的重点实时监控、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指挥系统,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提升遇险救援水平,改善交通系统的安全性。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下,紧紧围绕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监管、提高行政效能,服务百姓需要,坚持“整合、应用、服务、效益”的发展理念,建立政企互动、联合推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以政务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共享为先导,以关键业务和跨部门协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提高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增强交通行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发挥交通信息化在带动交通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牵动作用,促进交通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从交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和推进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并按照“政府主导”和“政府引导”的推进方式进行分类指导,分级建设,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信息化协调发展。
  ·需求导向,突出重点
  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公众需求和政府履责的要求,重点建设交通行业监管、安全和公共服务中需求迫切、条件具备、效益明显的应用项目,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整合资源,注重实效
  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以业务为主线,以核心部门数据为基础,按照“一数一源、共建共用”方式,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业务协同,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模式,提高交通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创新开放,确保安全
  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市场和各种资源,鼓励竞争,扩大交流与合作。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在项目建设中同步考虑安全问题,确保系统可靠和信息可信。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力争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的采集和监控、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等四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全方位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增强市场监管、应急处理和公众服务能力,全面提高交通行业整体运营效率,推动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为“十一五”交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撑和保障。
  --交通动态信息资源采集能力明显增强。以省级数据与图像相结合的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和联网收费系统为主要基础,初步建成全国高速公路重要路段的动静态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在主要港口、重要水道和航段实现船舶动态实时监控;通过对客运、危险品等特种车辆、船舶的监控、运营车辆的移动稽查以及对重点物资运输的监控,大幅度提高运输动态信息的掌控能力。
  --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重点应用项目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成行业政务信息交换体系和重大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开展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交换与共享,建成关键业务系统并发挥重要作用,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通过信息技术与业务的结合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对交通行业的整体监管水平。依托各类交通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行业管理信息资源,构建和完善交通行业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加强对交通建设、养护与运输市场的有效监管,推进公路水路交通“诚信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为公众提供的交通信息服务取得显著效果。在40%的省(市)交通厅(局、委)建成以多种方式满足不同出行人群需要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在50%的主要港口实现基于EDI的货运信息服务;主要业务的审批实现网上办理。
  --建立和完善交通信息化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完善交通行业信息化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
  (二)主要任务
  “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主要任务可归纳为:建设两级数据中心、三大综合信息平台、三大应用系统,完善两大门户网站、三个保障体系和一个通信信息基础网络。
  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建设部、省厅(局、委)两级数据中心;以业务数据为核心,整合业务系统,构建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和综合类管理三大综合信息平台,从而形成交通电子政务平台的核心内容;以三大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开发和推广交通运行综合分析、公路水路交通应急处理和公路水路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三大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内外网两大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前端展示;构建和连通覆盖区域的交通通信信息基础网络,为交通信息的传输、交换与共享提供支撑;构筑交通信息化建设运营、安全保证及标准规范三个保障体系,确保交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1、适时建设两级数据中心
  部、各省厅(局、委)应在明确整合数据需求的基础上,分别规划、适时建设交通数据中心,有条件的地市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地市级数据中心。各级数据中心均由公路管理、运输管理、港航管理、海事管理、行政管理等业务数据分中心组成,各业务数据分中心相对独立,分别由相关业务部门建设、维护和管理各类业务基础数据库群,上下级同类业务数据分中心以业务数据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对象,分别构成完整的业务数据链。对于行业内需要交换与共享的数据,以业务数据库群为基础,进行抽取、转换、加工后形成部、省厅(局、委)两级资源共享数据库,由部、省厅(局、委)两级数据中心分别建设、维护和管理。
  2、构建三大综合信息平台
  (1)公路交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充分整合公路规划、建设、管理、养护、规费稽征、运输服务等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并根据业务管理的需要,加大相关信息采集与更新力度,集中力量建设公路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并积极引导公路运输枢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突破地域、行业内部门间的限制,优化配置公路资源,发挥公路交通整体效益。
  ·公路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重点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和联网监控,推动联网收费结算中心和路网监控中心信息资源的整合,为建设省级路网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创造条件,为全国公路网管理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重点完善全国公路数据库,推进相关业务应用系统与公路数据库平台的数据共享,互动更新。通过公路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改变以往基于业务、路段、路线分割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管理逐步实现对全路网的综合管理。
  ·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十一五”末,全国所有的交通厅(局、委)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联网的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道路运输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以省级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交通部主导建设全国统一的运输业户、营运车辆、营业性驾驶员和执法检查数据库,形成异地共享稽查信息,实现全国范围针对营运车辆和驾驶员的综合执法和对运输业户的信用管理,加强对运输市场的监管。
  ·公路运输枢纽信息服务平台
  省地市交通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在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建立和完善公路运输枢纽信息服务平台,满足交通主管部门优化运输管理、运输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社会公众了解运输信息的不同需求,实现行业主管部门、运输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信息的有机互动与共享。
  (2)水路交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各级港航管理部门应加大港口、航道、船舶、港航企业、船舶交通等水路运输信息的采集力度,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港航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水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信息平台,并积极引导港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试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水路交通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港航企业竞争能力。
  ·港航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重点实现沿海及长江、珠江干线、京杭运河、长三角、珠三角水网地区的主要港口、干线航道数字化管理,初步形成部和地方港航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提升港口、航道的建设、运行和养护水平,提高港口和航道的综合利用效率。
  ·水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各级港航管理部门通过整合船舶、港航企业及重点物资运输量等信息资源,建设水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运输船舶、港航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水路重点物资运输生产的监管和调度能力,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信息平台
  以现有海事信息系统为基础,通过对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电视监控系统(CCTV)、船舶报告制、安全遇险等系统的有机整合,全方位获取船舶、船员技术状态和船舶交通动态等交通安全信息,构建交通部海事局、直属海事局、海事分支机构和海事派出机构四级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信息平台,提高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整体预防能力和搜救应急决策水平。
  ·港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在交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推进港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港口与公路、铁路、管道等其他多种运输方式之间以及与国际贸易、海关通关、口岸管理与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融合,逐步实现政府、物流服务企业、工商企业之间实时、可靠的信息交互,拓展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增强港口服务能力,促进港口运输加速融入现代物流体系。
  (3)综合类管理信息平台
  主要建设内容:
  ——建立与完善各级交通法律法规数据库系统;
  ——建立与完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通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平台;
  ——建立与完善交通建设市场诚信体系;
  ——建立与完善交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完善公文及档案管理系统。
  ——完善交通政务信息管理系统。
  3、开发与推广三大应用系统
  (1)交通运行综合分析信息系统
  在公路水路交通各类管理和服务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完善和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交通统计信息,广泛吸纳各类社会经济信息等,开发建设公路水路交通运行综合分析系统,实现对各类交通数据资源的综合分析处理,有效提高对现有交通数据资源的利用深度和使用效率,全面掌控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运行态势,充分反映公路水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全方位的辅助参考。
  (2)公路、水路交通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管理、多网联动、快速响应、处理有效的公路、水路应急反应处理系统,加强对全国公路网中事故多发路段、危桥、长大隧道以及渤海湾、琼州海峡、舟山水域、西南山区河流和长江干线等重点部位的监控,在路网、航路发生交通事故、突发事件和特殊气候等异常情况下,实时采集现场图像、语音等数据,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预案,统一调度各方力量,缩短反应时间,预防连锁事件的发生,提高对交通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
  (3)公路、水路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省市两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交通信息化建设成果,建立和完善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并提供更高质量和更丰富的信息服务内容的公路、水路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奠定基础。
  4、完善两大门户网站建设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基于三个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其它相关资源,构建和完善内外网2大门户,实现便捷的交通政务信息检索、查询、网上办公、展示和交流,并通过相关媒介手段实现内外网之间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共享。
  5、善交通通信信息传输基础网络
  各省应根据实际需求,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和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合理建设和完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交通信息骨干网和传输网,完善网络管理,形成管理有序、安全可靠、天地合一的交通通信信息基础网络,并根据国家和交通部的统一要求进行政务内外网建设,实现省部两级互联互通。
  6、构筑三大保障体系
  (1)交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
  加强部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信息化机构建设,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培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保障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有序实施、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系统正常运行维护。将政府主导建设的交通信息化项目按交通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其建设管理、采集更新、运行维护资金来源由交通专项资金或财政资金解决。创建交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评价体系,加强对建设与运营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和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交通信息安全体系
  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三部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核心应该以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组织体系建设为本,以管理体系为保障,以技术体系为支撑。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务院信息办的统一要求,建立行业内的安全认证体系,保障今后各类涉及身份认证、法律责任的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
  (3)交通信息化标准体系
  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和行业已有标准,结合交通行业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制定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推动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建立覆盖全行业的交通信息元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交通信息平台标准体系框架。同时,建立健全交通信息化标准管理机制,加强交通信息化标准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和协调。
  四、措施建议
  (一)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规划
  各级交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信息化建设。要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形成上下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大不同业务部门间的协调力度。
  各级交通部门要根据部《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及各地的特点、发展需求,加紧编制本部门、本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并持续深化交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动态调整信息化发展目标。
  (二)大力推进交通信息资源共享
  为推进交通信息资源共享,要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完善相关法规,制定相关标准,尽快组织建立合理的交通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根据法律规定和履行职能的需要,明确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实现交通各部门内部及部门间应共享信息的互通互联。
  (三)加强管理,整体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在信息化规划指导下,要按照“需求导向、资源共享、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分阶段(2006-2007年和2008-2010年)实施计划,确定重点推动的建设内容。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统一建设管理,完善评估体系。
  要认真做好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和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交通信息化发展模式。
  交通部将以示范工程和试点工程的形式支持交通信息化重点领域和关键项目的建设,优先选择成熟、有效的应用系统,向全行业推荐。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各级交通部门要广纳贤才,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引进既懂交通行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信息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培训,强化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服务能力。
  (五)积极推进交通信息化的市场化运作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以市场化的方式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交通信息化发展,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交通信息化的建设与运营中,探索新形势下交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加快使交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社会化。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商业部关于印发《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五个文件的通知

商业部


商业部关于印发《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五个文件的通知

1986年10月5日,商业部

现将《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暂行办法》、《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施工招标投标暂行办法》、《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物资管理暂行办法》随文下达,请布置执行。
本通知下达的《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暂行办法》和《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施工招标投标暂行办法》施行后,商业部一九八五年三月六日(85)商基字第50号文通知下达的三个《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精神,结合商业基本建设的具体情况,特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商业基本建设要把提高投资效益作为基本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确定的“七五”计划期间建设重点应以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现有企业为主的方针。建设项目要实行投资包干责任制和工程招标承包制。努力开创工期短、质量优、投资省、效益好的新局面。
第三条 商业基本建设必须适应商业体制改革的要求,为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商品流通,提高经济效益,方便人民生活和适应消费需要服务。大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努力增加各类商业设施,尽快提高商业现代化水平。
第四条 坚持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加强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根据发展国民经济的长远规划和布局的要求,编制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经批准后,进行勘察设计;初步设计,经过批准,列入国家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后,做好建设准备,具备开工条件才能开工;工程按照设计内容建成,进行验收,交付生产使用。

第二章 基本建设项目
第五条 基本建设项目(简称建设项目),一般是指按照一个总体设计进行施工,经济上实行统一核算,行政上有独立组织形式的基本建设单位。
第六条 根据“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建设项目隶属关系和计划安排权限,部管建设项目范围:
(一)部直属单位的建设项目,如商业院校、设计院、储备库等。
(二)部直供建设项目,是指地方所属的企业,列入部基建计划管理的,比如:
1.为全国或多数省服务的各类商业设施;
2.国家指定的专项建设;
3.国家或部确定重点扶植的食品(包括肉禽蛋、酿造、糖酒、糕点、饮料、豆制品等)加工、商办工业和服务企业的建设项目;
4.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
第七条 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划分,根据国家规定,满一万吨以上的冷藏库,三千名学生以上的新建高等院校和总投资满三千万元以上的其他项目均为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不够以上标准的为小型建设项目。

第三章 设计任务书
第八条 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基本建设项目,编制设计文件的主要依据,应按规定的深度做到一定的准确性。需要国家审批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在编制设计任务书之前还应由主管单位编报建设项目建议书。
第九条 建设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依据。
(二)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
(三)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协作关系的初步分析。
(四)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设想,偿还贷款能力的大体测算。
(五)工程进度安排。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第十条 设计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和深度:
(一)建设项目的、经营任务和建设规模:
1.建设项目提出的背景(扩、改建项目要说明企业现有情况)、投资的必要性。
2.前三年经营任务实绩,后五年发展计划,资源、货源、原料情况,商品合理流向及购、销、调、存情况。
3.经营地区内现有生产设备和能力,以及与该建设项目所承担任务的关系。
4.产品方案、品种、质量、数量以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情况。
5.建设规模指标的确定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二)建库(厂)条件和库(厂)址方案:
1.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形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
2.交通、运输及水、电、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库(厂)址方案的比较与选择意见。
(三)建设项目的主要协作条件和证明文件:
1.城建、规划、消防等部门同意在选定地址建库(厂)及同意征用土地的证明文件。
2.环保和卫生防疫部门同意在选定地址建库(厂)及同意污水排放标准的证明文件。
3.交通部门同意与选定地址连接的公路走向的证明文件。
4.需要修建铁路专用线的,应取得铁路管理局同意接轨和接轨方案的证明文件(如果在临近企业专用线上接轨,还应取得该企业及其他主管部门同意的证明文件)。
5.需要修建码头的,应取得航运、航政或港务部门同意的证明文件。
6.需要自来水或地下水的,应取到水厂或主管部门同意的证明文件。
7.电业部门同意供电和供电方案的证明文件。
8.其他协作条件有关部门的证明文件。
(四)建设内容和设计方案:
1.建设项目的构成范围(指包括的主要单项工程)的确定。
2.技术和设备材料。所采用的技术和工艺的方案比较和论述,技术来源,主要生产车间或库房的组成和方案比较。主要设备选用型号、规格、数量,设备来源,钢材、木材、水泥需要量估算。
3.扩、改建项目要说明对原有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
4.公用、辅助设施和库(厂)内外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初步选择。
5.库(厂)总体布置方案的初步选择和土石方工程量的估算。
(五)环境保护
预测建设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和三废治理的初步方案。
(六)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1.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组织系统。
2.劳动定员(工人、干部)和人员培训计划。
(七)工程建设实施进度建议:
1.勘察设计周期和进度。
2.工程施工周期和进度,各单项工程实施的可行方案。
3.全部工程建设年限。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工程投资估算。要考虑实行工程招标承包制,国家物资供应的可供量和利用市场调节等因素。
2.生产流动资金或经营费用的估算。
3.建设资金来源、筹措方式及贷款偿付方式。
(九)社会及经济效果评价
经济效益,投资偿还能力,投资回收年限的计算。新开工项目由于产品价格不合理,投产后盈利太低或无利,归还贷款有困难的可以根据详细核算资料,提出部分豁免或全部豁免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建议。
(十)附图及附表:
1.库(厂)址的位置图。比例:1:50,000或1:100,000
2.具体库(厂)址的地形图和总平面布置图。比例:1:500或1:1,000。
3.铁路专用线接轨方案图。比例:1:1,000或1:5,000。
第十一条 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建议书和设计任务书,可参照第九条、第十条有关规定,结合要求建设的具体内容编报。
第十二条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项目,按国际通常做法采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形式,其内容和要求与设计任务书基本相同,但要说明合同期限、费用支付方式、费率和外汇来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对报告的评价(或予审意见),应一并上报。
第十三条 报批程序:
(一)部直属直供大中型建设项目,除本条第三款规定之外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征得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和建行意见后报商业部,由部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计委审批。
(二)部直属直供小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编制,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会同计委、建设银行提出审查意见,上报商业部审批。
(三)部直属商业院校等的建设项目,可直接报部。属大中型建设项目、由部审查后报国家计委审批,小型建设项目由部审批。

第四章 设计文件
第十四条 设计文件是安排建设项目和组织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认真进行编制。
第十五条 设计工作一般可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小型建设项目有的也可指定只作施工图设计。
初步设计文件要齐全,内容要完整,并须达到应有的深度。设计图纸和文字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设计依据、设计分工。
(二)设计指导思想。
(三)建设规模、产品方案、生产能力。
(四)建设项目的远近期业务发展规划方案。
(五)原料、燃料、动力的用量和来源。
(六)库址(厂址)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区域环境及城市建设发展概况。
(七)占地面积,土地利用情况,搬迁房屋数量等。
(八)交通运输条件,铁路、公路、水运码头的设计方案。
(九)工艺流程,主要设备选型及配置。
(十)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建筑物各层平、立、剖面图,基础处理及结构方案。
(十一)供电、供热、通风、给排水、通讯、消防等辅助设施。
(十二)行政管理处及生活福利建筑。
(十三)综合利用和“三废”处理方案。
(十四)抗震和人防措施。
(十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采用情况及技术经济效果。
(十六)外部协作条件。
(十七)生产组织和职工人员编制。
(十八)建设顺序和期限。
(十九)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建筑物单位造价及钢材、水泥、木材、沥青等主要材料耗用指标。
(二十)主要材料、设备清单。
(二十一)单项工程项目名称、数量表,工程总概算和分项概算。扩建项目,应说明企业原有设备、房屋的现状和生产概况,以及挖潜利用的意见。
(二十二)贷款建设项目,要根据投产后的技术经济指标,提出还款期限。
施工图设计是在批准的初步设计基础上制定的,是进行建筑安装所需要的图纸,是现场施工的依据。同时应编制施工图预算,为招、投标作好准备。
第十六条 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参照第十五条有关规定,从简编制建设的具体内容。
第十七条 报批程序:
(一)部直属直供大中型建设项目(不包括商业院校)的初步设计,由省、市、自治区商业厅、局征得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建委意见后报商业部审批;施工图设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组织有关单位会审。
商业院校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由建设单位报部审批、施工图设计由院校组织有关单位会审。
(二)小型建设项目:
部直属商业院校、设计院等的初步设计,由建设单位提出审查意见报部审批;部直属物资储备库等项目的初步设计,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提出意见报部审批。施工图设计分别由建设单位或商业厅、局组织有关单位会审。
部直供小型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审批。并将审批的初步设计报部备核。
第十八条 审批初步设计的总概算,不得超过设计任务书核定投资数的10%,超过10%的应重新报批设计任务书。达到大中型建设项目标准,应按大中型建设项目的报批程序办理。
没有批准的初步设计,不能进行施工图设计。没有施工图,不能施工。要求做到预算不超过概算或修正概算。
批准的设计文件,未经原审批单位同意,不得任意扩大规模,提高标准。

第五章 设计管理
第十九条 勘察设计单位要向企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全面推行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勘察设计单位承担任务一律要签订承包合同,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勘察设计费,实行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单位内部可按项目或专业实行承包。要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开展设计投标竞争。
第二十条 勘察设计单位要优先保证完成重点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要努力提高设计质量,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精心设计,并对设计质量负责到底。
第二十一条 勘察设计单位要积极开发和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所承担的包干项目设计质量优,交付设计资料、图纸快,配合现场施工好,对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有显著成绩的,可由总承包单位从建设项目的包干节余中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延误设计进度和造成设计质量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应扣罚设计费、奖金或给予其他处分。

第六章 计划管理
第二十二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要按计划进行控制。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的投资分:国家预算内拨款;国家预算内拨款改贷款;国家信贷计划的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自筹投资等。
第二十三条 计划的编报,实行由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进行。年度投资计划,经国家(计委)核定后,部直属、直供项目由商业部下达。
第二十四条 根据程序的要求,列入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分为:
(一)前期工作项目----根据中长期规划,编报计划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预备项目----具有经过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正在编报初步设计文件,或初步设计已经批准,尚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初步设计批准后可以进行征地和三通一平等开工前的准备。
(三)新开工项目----具有经过批准的施工图设计和预算,投资、材料、施工力量落实的项目。
年内具备开工条件的预备项目,经批准,可以转为新开工项目。
(四)续建项目----已开工跨到本年度继续建设的项目。
第二十五条 部直属直供建设项目投资计划指标的分类:
(一)直属建设项目,由国家预算指标安排。
(二)直供建设项目,由拨改贷指标、银行贷款和自筹投资指标组成。
集资建设项目,由部与地方集资安排。建设规模统一列入部直供项目计划,在地方计划中加以说明。总投资额以批准的设计概算为准。投资比例,经协商确定,采取包干办法,一次包死,并分别列入部与地方基本建设计划。
(三)国家指定专项建设项目,按国家批示办。
(四)补助投资建设项目,对个别项目,给予少量补助投资(贷款指标)。建设规模列入地方计划,在部计划中加以说明。补助额采用一次包死的办法,分别列入各自的基本建设计划。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的“拨改贷”基本建设计划,应列出建设项目的总费用,包括投资概算和计划规定建设期内的利息数两部分,并分别列出。考核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应以建设项目建设期的总费用为依据。年度投资计划的变更调整要经原计划下达部门会同建设银行审查批准。
第二十七条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组织力量,切实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做好商业基本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今后的年度计划建设项目要按照批准的中长期规划进行安排。
中长期规划的编报程序与年度计划相同,列入长期计划或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计划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必须有国家计委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议书;列入五年计划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必须有国家计委批准的设计任务书,部直属直供小型建设项目,必须提前一年报批设计任务书。

第七章 财务管理
第二十八条 国家规定,除各级各类学校、医院、科研单位、行政机关和物资储备项目的投资,由国家预算内拨款安排外,其他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不论建成后有无偿还能力,全部由国家预算内拨款改贷款和自筹投资或其他银行贷款安排。
第二十九条 申请投资贷款的建设项目,必须纳入国家计划,同时具有经过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和概(预)算。借款单位应将批准的年度基本建设计划、设计概算及投资包干合同(协议)等提送贷款银行,据以审定贷款。
第三十条 基本建设贷款实行固定利率,商业行业为年利率3%。项目建成投产前的利息,不计入建设项目设计概算,不计入投资规模。建设单位实际支付的贷款利息,不作为完成投资额(工作量)统计。项目竣工时,应将建设期的贷款利息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建成投产后的利息支出,在规定还款期内,由贷款项目增加的利润中支付。借款期限,包括建设与还款期,一般不得超过十五年。
第三十一条 借款单位偿还贷款的资金,要尽量先用企业的自有资金,再按国家规定用交纳所得税以前的利润归还。
第三十二条 由于产品价格不合理,投产后盈利太低,偿还全部贷款确有困难的建设项目,可由建设单位提出具体要求,经当地建设银行签注意见报部,由部向国家计委申请全部豁免和部分豁免本息。
第三十三条 用于基本建设的自筹资金,必须按规定专户存入建设银行,并需存足半年后才能使用。存入基本建设自筹资金时,要包括对应缴纳的建筑税金额。
第三十四条 基本建设财会人员要正确、及时、完整地做好基建会计核算工作,遵守执行借款合同,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安排使用,促进工程降低造价,缩短工期,节约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第八章 工程管理
第三十五条 新建项目的设计任务书经批准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应根据实际情况,指定一个企业或单位负责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待列入年度计划后,再正式成立精干的筹建班子。一般改、扩建项目建设准备工作,可由原企、事业单位兼办,不再单独设置筹建机构。
第三十六条 筹建机构的职权范围:
1.积极做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密切与有关协作单位的联系,择优选定勘察设计单位、建筑安装企业。办理征地、动员搬迁、根据工程招标承包制,办理招标事宜。
2.与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签订投资包干协议。贷款的要与建设银行签订借款合同。
3.组织设计会审和技术交底。
4.对建设工程逐项进行计划、设计、材料设备、施工力量的互相衔接和落实工作。
5.监督检查工程质量,掌握工程进度,编报投资、财务、物资等各项计划和统计报表,总结交流工程建设管理经验。
6.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
7.收集、整理、积累技术经济资料,组织工程验收。
8.招收和培训生产人员。
9.建设项目总承包单位在包干投资总额范围内,有权根据工程进度对单项工程的资金使用进行统筹安排,不受年度的限制。
第三十七条 部管建设项目都要按照《商业部直属直供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暂行办法》实行投资包干。
第三十八条 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制。招标工程的标底,由招标单位在批准的概算和修正概算以内确定。评标定标,由招标单位邀请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基建综合部门、建设银行及公证单位参加审定。中标单位要与发包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奖惩条款。
第三十九条 竣工验收。所有建设项目按批准的设计文件规定的内容建成后,及时组织验收。(特别对隐蔽工程部分,在施工过程中要逐段逐项组织验收,并作出验收记录)验收前,建设单位要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初验,向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报告,系统整理技术资料、绘制竣工图,分类立卷。在竣工验收时,作为技术档案移交使用单位。验收后,三个月内上报工程竣工决算,经有关部门核准后迅速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转帐手续。
大中型建设项目,按国家规定由国家计委主持验收。
小型建设项目,直属项目由商业部会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和商业厅、局组织验收;部直供项目由商业部或部委托当地建委主持验收。
第四十条 各级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确保质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第九章 物资管理
第四十一条 在国家物资管理体制未改变前,部直属直供建设项目,用国家预算内拨款和拨改贷投资指标安排的工程,需要的统配部管物资由部根据列入部管项目计划的投资额,钢材、木材、水泥按国家分配给商业部的万元定额指标一次核定,分年安排。不足部分或规格品种不对路的,均自行设法调剂解决;以自筹投资指标安排的工程,所需的材料,自行解决。
部直属直供建设项目需要的统配部管机电产品,由建设单位提出,部(基建司)汇总上报。地方二、三类物资和下放机电产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汇总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物资部门统一申请分配。
第四十二条 实行招标承包的工程,有条件包工包料的,所需材料、设备均由施工单位承担;包工不包料的,除部按照国家分配的“三材”万元定额指标核定供应外,不足部分由建设单位自行设法调剂或与施工单位协商由市场调节解决。
第四十三条 建立健全物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工地现场的物资管理,严格执行入库验收、出库发放等手续制度,做到帐物相符。注意节约,合理使用。

第十章 统计工作
第四十四条 基本建设统计,是各级领导了解情况,研究政策,指导工作,检查计划的依据。统计工作,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要求执行。要切实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不允许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允许伪造、篡改。
第四十五条 商业基建工程统计报表有月报(主要检查每月的工程进度)、工程简报(以书面形式报告工程进展、形象进度和存在问题)、年报(全面反映本年度的基建全貌)。基本建设物资统计报表有季报(基建用主要物资收支与库存统计表)、半年报(机电设备库存与使用情况统计报表),必须按国家规定要求认真填报。
第四十六条 保证数字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提供准确的统计数字是各级统计人员的基本义务和职责。要立足基层、层层把关、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商业部直属直供商业建设项目。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达之日起试行。以前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的,按本规定执行。

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精神,为了加强商业基本建设管理工作中的经济责任制,缩短建设工期,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是对列入国家计划的建设项目实行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和材料消耗包干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制度,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实行投资包干。
第三条 实行投资包干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要有经过批准的设计文件,并列入商业部基本建设计划。
第四条 包干指标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计算确定。
第五条 本办法中凡涉及到有关设计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均按国家和商业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包干形式和内容
第六条 直属项目由建设单位对部包干;部直供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对部包干,建设单位对商业厅、局包干。通过协商,签订建设项目投资包干协议或合同。
第七条 建设项目的委托方和受托方应按以下内容实行保、包:
甲、委托方(或称保方)的责任:
1.保建设资金。按确定的总投资(或投资比例)和建设进度,安排分年度用款计划指标,及时向建设银行办理用款手续。地方和企业自筹部分,应先存后用。
2.保主要材料(钢材、木材、水泥、沥青)及统配部管机电设备。根据设计文件提出的材料设备清单(或保包双方商定的材料设备清单),确定部可供量。部负责安排的材料设备,要按时组织供应或划拨指标,
3.保生产定员配备。根据设计定员,按企业隶属关系,由上级主管单位及时申请核拨生产人员劳动指标。
4.建设单位委托承包公司或施工单位包干,还应保施工用水、用电、道路和试生产所需的商品、原料等。
乙、受托方(或称包方)的责任:
1.包投资。以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总投资额为准。实行投资包干,一次包死,超支不补,结余归已。
2.包部管不足的主要材料和地方材料的用量。包建设单位议购的材料设备,其差价应在审核初步设计时计入总投资内。
3.包工期。以国家计划或国家规定的工期定额为准。国家尚未规定的,以双方协商的工期为准。
4.包质量。以国家规定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以及设计要求的工程质量为准。
5.包建设规模或综合生产能力。按批准的建设规模和能力,把主体工程、配套工程、“三废”治理工程同步建成,形成综合生产能力。非生产性项目要包建合格,交付使用。高等院校等新建群体工程可按开工时间,使用先后,分批包干或单项包干。
丙、委托方,受托方共同商定的其他责任条款, 丁、违约责任等。
第八条 建设单位应通过招标投标择优选择承包单位;不具备招标条件的工程项目也要采取其它形式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并按照包干的要求向勘察设计单位及其它有关单位签订协议或合同,以保证包干任务的完成。
第九条 总投资中自筹资金所需材料由地方或建设单位自行解决。
第十条 包干指标确定后,一般不得变动。如遇有下列特殊情况,在不可预见费不足以抵补时,另行商定。
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有重大变化,引起建设方案变更的;
2.由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重大损失的;
3.设计有重大修改的;
4.国家统一调整价格,引起概算重大变化的;
5.国家计划有重大调整的。

第三章 权益和奖罚
第十一条 国家予算拨款改贷款和银行贷款安排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负责还款的,包干结余的投资,百分之五十留给建设单位,百分之五十归还贷款;建设单位不负责还款的,包干结余的投资,留成百分之五十,其余交给还款单位,用于归还贷款。国家拨款改贷款的投资经国家批准豁免还款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包干结余投资上缴百分之二十,上交主管部门百分之三十,留成百分之五十。节余额不大的,经与开户建行协商后报主管部门批准(直属项目报商业部,直供项目报商业厅、局)后,可提高留成比例或全额留成。所有留成部分一般按“六、二、二”的比例分别作为生产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和职工分成收入。
建设单位用留成资金建造职工住宅和集体福利设施,不计入自筹投资控制指标,但应经原批初步设计的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提前投产期间的利润,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为鼓励提前投产,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中,可以规定提前或推迟工期的奖罚条款。奖金来源由提前投产收益或建设单位的包干节余中支付。
第十四条 勘察设计单位承担任务一律要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奖罚条款。对设计质量高、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提高经济效益有显著成绩的,可以从建设项目的包干节余或提前投产收益中给予一定奖励。
第十五条 “保”、“包”双方,任何一方没有履行协议或合同,造成建设项目工期拖长,质量低劣,其损失由责任方负责承担;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不涉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按正常的行政、业务关系行使的权利和应尽的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商业部直属直供商业建设项目。地方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下达以前生效的包干合同,仍按原订条款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达之日起试行。

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国家对工程设计改革的有关规定精神,结合商业基本建设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行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的目的是促使设计单位改进管理,提高设计水平,采用先进技术,缩短设计周期,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工程设计招标是现行设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商业部管各工程建设单位都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工程设计招标工作,促进设计竞争,择优选择设计单位。
第三条 工程设计招标的范围和深度,一般采取可行性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招标,通过方案竞选,择优选定设计单位。设计单位选定后,可连续承担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任务。
第四条 商业部管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招标工作,由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主持并成立招标领导小组,负责招投标的组织工作和定标工作。凡持有设计证书的国营、集体和个体设计单位都可以按照批准的有资格承担的业务范围参加投标。商业系统各设计单位更要积极参加适合自己专长的设计项目的投标。
第五条 工程设计的招标和投标不受部门、地区限制,招标单位不得予先内定中标单位,不得借故阻碍外部门、外地区的设计单位参加投标,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均不准以任何名义收授“回扣”。
第六条 工程设计招标和投标双方都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招标和投标是法人之间的经济活动,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监督。

第二章 招 标
第七条 实行招标的建设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经过审批机关批准的设计任务书;
2.具有开展设计必需的可靠基础资料;
3.成立了专门的招标小组并有指定的负责人。
第八条 商业部管建设项目一般规模不大,内容单一,可以一次性招标。中标单位经过招标单位同意后也可向其他设计单位委托分包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第九条 招标的方式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由招标单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公开发出招标广告,也可以采用邀请形式招标,即由招标单位向有承担能力的设计单位直接发出招标通知书。邀请招标必须在三个以上单位进行,有条件的项目,可邀请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设计单位参加。
第十条 招标程序:
1.招标单位编制招标文件;
2.招标单位发出招标广告或招标通知书;
3.投标单位购买或领取招标文件;
4.投标单位报送申请书;
5.招标单位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
6.招标单位组织投标单位踏勘工程现场,解答招标文件中的问题;
7.投标单位编制投标书;
8.投标单位按规定时间密封报送投标书;
9.招标单位当众开标,组织评标,确定中标单位发出中标通知书;
10.招标单位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
第十一条 招标文件的主要内容:
1.投标须知;
2.经过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有关文件的复制件;
3.建设项目说明书包括工程内容、设计范围、图纸内容、张数和图幅、设计周期和设计深度等要求;
4.合同的主条件和要求;
5.设计资料供应内容、方式和时间、设计文件的审查方式;
6.组织现场踏勘和进行招标文件说明的时间和地点;
7.投标起止日期。
第十二条 招标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发出的招标文件,否则,应赔偿由此给投标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三章 投 标
第十三条 参加投标的单位,应按招标广告或招标通知书规定的时间报送申请书,并附本单位状况说明,包括:
1.单位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姓名、勘察设计证书号码和开户银行帐号;
2.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
3.单位简况,包括成立时间,近期设计的主要工程情况,技术人员的数量,技术装备及专业情况。
第十四条 投标单位报送投标书应按招标文件规定的具体内容提供,一般应包括:
1.方案设计综合说明书;
2.方案设计内容及图纸;
3.建设工期;
4.主要的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组织方案;
5.工程投资估算和经济分析;
6.设计进度和收费。
第十五条 投标书要加盖设计单位及其法人代表的印签,密封后寄送招标单位。标函一经寄出,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

第四章 评标定标
第十六条 自发出招标文件到开标,最长不超过两个月。开标、评标至确定中标单位,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确定中标单位后双方应在一个月内签订设计合同。
第十七条 评标定标小型建设项目由招标单位负责,招标单位应邀请有关部门及专家共同进行。大中型建设项目应由主管部门主持,邀请有关部门及专家组成的评标小组或委员会进行。评标定标的任务是对所有投标方案作出评价,排出名次,推荐一、二个优秀方案,报招标领导小组审定。招标领导小组由投资单位担任领导,吸收有关方面的代表和专家参加,根据国家建设方针政策和评标小组或委员会推荐的意见确定中标单位。确定中标的依据是。
1.设计规模、工程总造价和建筑标准是否严格控制在设计任务书要求范围之内;
2.设计方案的科学根据;
3.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好坏;
4.设计进度快慢;
5.设计资历和社会信誉。
确定进行可行性研究方案招标的中标依据,应是以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议书所要求的范围为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为了鼓励设计单位参加投标,对非中标单位所花成本费用可根据不同情况,由招标单位给予适当的补助。
第十九条 为保护非中标单位的权益,招标单位使用非中标单位的技术成果时,需征得同意,可实行有偿转让。
第二十条 凡在招标投标活动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招标投标双方签订合同后,必须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如发生纠纷,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国家规定的合同管理机关申请调解或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商业部直属直供商业建设项目。地方项目可参照本暂订办法试行。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自下达之日起试行。

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结合商业基本建设实际情况,为了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工程,降低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承包制,是现行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商业部管各工程建设单位要努力创造条件,大力推行。
第三条 商业部管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招标工作由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主持,并由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邀请基建综合部门经办建设银行和公证部门等有关单位参加,组成招标领导小组,由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担任小组领导,具体负责招标投标工作的实施。
第四条 凡持有营业执照的建筑安装企业、工程承包公司、综合开发公司,不论国家还是集体的,当地的或外地的,均可参加商业部管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投标。建设单位负责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
第五条 在建筑材料供应方式未完成改革以前,凡是由建设单位负责供应的材料设备,计划分配数量不足部分,可采购议价材料补充,所增加的费用,应计入工程总概算。
第六条 凡列入商业基本建设计划的建设项目,均应按本办法进行招标,也可参照当地有关规定办法进行。
第七条 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招标和投标是法人之间的经济活动,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监督。

第二章 招标投标的基本条件
第八条 实行招标的建设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建设项目的工程初步设计和总概算、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预算,均经有关审批机关批准。
2.建设项目业已列入商业部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建设资金已落实。
3.建设用地已经征购。
4.协作配套条件均已分别落实,业已领取建筑许可证。
5.建设项目工程标底已确定。招标工程的标底在批准的概算或修正概算以内由招标单位确定。标底在开标以前必须严格保密。如有泄露,对责任者要严肃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6.编制好招标文件。招标文件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及设计资料、设计说明书;
②工程综合说明书:包括工程地址、内容、发展范围、技术要求、验收标准、可供施工单位使用的场地、供水、供电、道路等;
③实物工程量清单;
④计划开、竣工日期;
⑤工程特殊要求及对投标企业的相应要求;
⑥合同主要条款;
⑦材料设备供应方式和主要材料价格;
⑧组织到现场勘察和进行招标文件交底时间、地点;
⑨报送标书的起止时间;
⑩开标日期和地点;
⑾无故改变中标企业,应付承包方中标标价百分之二的违约金。
第九条 投标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1.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建筑安装企业营业执照》;
2.持有有关部门审查核定的技术等级证明书;
3.经核定的技术资格、施工设备条件要符合工程要求;

第三章 招 标
第十条 招标方法可采用公开招标,即由招标单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公开发出招标通告;也可采用邀请形式招标,即由招标单位向有承担能力的若干企业发出招标通知书。
第十一条 工程施工招标可实行全部工程招标、单项工程招标、分部工程招标。
第十二条 招标通告或通知书应包括如下内容:
1.招标单位名称,工程项目名称、地点及联系人;
2.工程主要内容;
3.采用的招标形式,即全部工程招标还是单项工程招标或分部工程招标;
4.工期和质量要求;
5.主要材料供应情况;
6.报名参加投标的起止日期。

第四章 投 标
第十三条 参加投标的施工企业按招标广告或招标通知书规定的时间报送投标申请书,其主要内容如下:
1.企业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姓名、营业执照号码和开户银行帐号;
2.企业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
3.企业状况说明:包括企业成立时间,现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数额,近期施工的主要工程情况、技术装备情况、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数量及技术等级;
4.银行资信证明;
5.集体所有制企业状况说明,应经企业主管部门核实、签证盖章。
第十四条 招标单位对参加投标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查后,应分发(或由投标企业购买)招标文件,并组织投标企业、经办建行、公证部门、设计部门等单位一起勘察工程现场和解答招标文件中的疑点和问题。
第十五条 招标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已发出的招标文件内容,否则要补偿由此给投标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十六条 投标企业根据招标文件制定标书,并按招标通知书规定的时间报送密封的标书。标书内容应包括综合说明、标价、主要材料用量、施工工期(开竣工日期)、工程施工方案和主要的施工技术措施,临时设施的建设规模、工程合同意向书及中标后借故拒绝签订承包合同,应补偿发包方中标标价百分之二的经济损失等。标函一经寄出,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否则要补偿由此招标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五章 评 标 定 价
第十七条 自发出招标文件到开标,一般不得超过两个月。开标至确定中标单位,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第十八条 按招标文件规定的开标日期,由招标领导小组召集有关部门参加,当众开标底,启封标书,宣布各投标企业的标价和其它招标文件。
第十九条 评标定标是招标工作的最后落实阶段,由招标领导小组组织评标。确定中标企业的依据是标价及材料用量合理,能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社会信誉好,投标内容不留活口,一次包死等。确定中标企业要根据这些依据综合评标,最低标价不一定中标。
第二十条 所有投标企业的标价都高于标底时,如属标底错误,应予以调整;如标底无误,通过评标剔除不合理部分,确定合理标价和中标企业。
第二十一条 确定中标企业后,双方应在一个月内签订工程承包施工合同,报基建综合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备案,办理报建手续,领取施工许可证,并送经办建行监督拨款。合同的主要内容必须与中标内容相一致。
第二十二条 在施工过程中,如因增减工程量影响中标内容时,由甲、乙双方协商决定。有争议时,报基建综合部门裁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凡违反规定,在招标投标活动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互相沟通哄抬标价的,要报有关部门追究有关单位和当事人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不适用涉外工程。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达之日起试行。

商业部直属直供项目物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现行物资管理体制,结合商业部基本建设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材料和设备是基本建设的物质基础。做好物资供应工作是完成基本建设任务的重要条件。各建设单位必须加强物资用量核算和供应工作,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需要。
第三条 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做好物资申请、订货、采购、加工、调运、验收、保管、养护和发放回收工作。做到既省又好,物尽其用。
第四条 物资管理人员,要模范地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以及市场管理的规定,严格遵守财经纪律。

第二章 分 级 管 理
第五条 商业部基本建设司负责部直属直供项目所需的国家统配材料、设备申请和分配,组织参加全国性的订货会议,审查、汇总上报物资统计报表。
第六条 省、直辖市、自治区商业厅、(局)负责审查部直供项目的材料、设备的需要量,申请、分配地方所管理的物资,调剂材料、设备的余缺。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根据部、厅(局)安排的材料、设备,按照合同(或调拨通知单)进行催办,并负责采购市场供应的物资和组织非标准设备、零部件、配件的生产加工等。

第三章 编报物资申请计划
第八条 按照国家现行物资管理体制,由国家物资局和各部、委掌握分配的材料和设备,称为统配、部管物资。由地方掌握分配的材料和设备,称为地方物资。
第九条 所需材料、设备申请计划的编制,应以批准的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材料、设备清单为依据,按照产品名称、型号、规格、计量单位、数量进行综合汇总,并附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按照物资管理体制,分别编报申请计划。
第十条 统配、部管的材料(按照部核定的供应量)、设备,将申请计划表上报商业部基本建设司一式三份。同时抄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由商业厅、局统一管理的直供项目,建设单位报送所在地厅、局审查汇总后报送商业部基建司。上报时间:一年两次,上半年的物资申请计划,上一年的八月底以前报送。下半年的物资申请计划应在当年三月底以前报送。
第十一条 地方管理的材料和设备,向地方有关部门申请供应。具体手续和报送时间按当地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部管直属直供建设项目,经国家计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批准列入“配套承包供应”的项目,在接到商业部基建司或省、自治区、直辖市配套承包部门通知后,按照国家配套承包供应办法执行。

第四章 订货、采购、加工和调动
第十三条 国家统配、部管的材料和设备,商业部基建司根据上报的物资申请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统一安排、分期订货。订货合同签订后除直属项目外,分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再转建设单位,以此与供方联系办理提货手续。
第十四条 订货合同需要交给施工单位的,要办理合同交接手续,做好记录,以备查核。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自行采购的物资,要按照设计规定的物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和质量要求有计划地进行采购,避免积压和浪费。
第十六条 委托外部加工的非标准设备,要按照设计图纸规定的型号、规格、数量和质量等要求与加工单位签订加工协议,并明确价格和交货日期。
第十七条 属于带料加工的,要根据设计图纸核实原材料和工时,组织加工,对所需的原材料的拨、付和加工后的产品,均应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严格验收,并按材料、设备入库手续办理。为了保证加工产品质量,对数量较多的产品首先鉴定样品,再按样品进行批量加工。
第十八条 自行制造加工的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也要按照图纸进行核算,加工后的产品,属于小型设备、工具模具等,按照成本可直接摊入有关工程成本。剩余的材料要办理退库手续。
第十九条 物资的调运,要有专人负责,及时清点,验收入库。分批调运的,要按次做好详细记录,待全部提完后,再办理入库手续。对物资调运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第二十条 凡发运的材料和设备,如发生损坏、丢失、短缺等情况,应取得有关运输部门的记录,以便联系处理。

第五章 物资验收与保管
第二十一条 验收是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工作,应设专人负责。验收时,对物资的品名、型号、规格、质量是否符合合同(协议)要求,逐件清点检验,对物资进行一次全面鉴定。
第二十二条 整车(船)发运,到达的钢材、木材、水泥以及机电设备等物资,到站(港)后,首先按照订货合同与货物运输单进行核对,经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清点验收。验收时能做到当时检斤、量尺、计数的物资要及时清点入库,当时不易清点的大宗、笨重的物资可在搬运堆码的同时,按有关计量规定或按理论换算的数字入库,如直接移交施工单位的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
第二十三条 钢材验收,在货物到达后,除根据订货合同和铁路运输单(大票)进行核对物资名称、数量外,待发货单到后,还应查检“质量合格证书”(并要妥善保管),按照品名、型号、规格、数量,进行验收入库。对质量不符合要求或质量不明的钢材,做好记录,分别堆存,及时与供货单位联系处理。
第二十四条 水泥验收,首先核对出厂“质量证明书”和出厂日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及水泥标号,如发现过期、受潮变质情况,要单独存放,做好苫垫,及时向供货单位联系处理。
第二十五条 机电产品的验收,首先核对与所签订的合同型号、规格、数量是否相符,再以装箱单所列的数量为依据,进行清点,如有损坏或配件不全,做好记录及时与供方联系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有包装的机电设备,开箱验收时,应注意保护设备的包装、防锈层和标记,不得任意拆卸;如必须拆卸时,要有有关单位技术人员参加检验,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分清责任,及时处理。检验后要立即安装好,恢复原包装以免发生丢失,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要建立健全对材料、设备的管理制度。财会部门,要建立品名、型号、规格、数量、单价、金额明细帐。保管部门,建立品名、规格、数量明细帐,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第二十八条 材料、设备要按产品大类、规格分别保管;对贵重的精密仪器、仪表要指定专人进行保管。建立物资卡片,实行一货一卡、随时记载物资的收付、结存情况。
第二十九条 对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如汽油、酒精、氨水、雷管、炸药、导火索、氧气、电石等不得混存,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指定专人负责妥善保管。以免发生意外,造成损失。
第三十条 水泥、电焊条及仪器、仪表等设备要注意通风,防止受潮,并要经常检查,保证质量完好。

第六章 建立健全物资出入库制度
第三十一条 一切材料、设备入库时,要填写《材料入库单》一式四联(附表二),其中:存根、会计、统计、保管各一联。
第三十二条 对自提自运的材料、设备,在物资到达工地后,保管员要进行清点,做好记录,待收到货单时经核对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
第三十三条 对成套设备的入库,按照装箱单或其他有关资料,对主机、辅机、附件、专用工具等,逐件进行清点核对,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
第三十四条 对货到货单未到的材料、设备,保管人员要进行单独登记,详细记载到货日期、物资名称、件数、重量和供货单位,待货单到达后,经核对无误才办理入库手续。
第三十五条 对货单到货未到的材料,设备,由财会部门接到银行托收凭证后,首先与签订的合同(协议)进行核对。无误,待货到达后,办理入库手续。
第三十六条 对入库的材料和设备,所带的有关技术资料、安装使用说明书、质量检验证明书、试验报告等要进行登记,妥善保管,以备查核。
第三十七条 一些材料设备领用或调出时,均要填写《领料单》或《出库单》一式四联(附表三),其中:存根、保管、财会、统计各一联。不论调出或领用,均要有工程负责人审批签字后,保管员才能出库、发货。
第三十八条 施工单位直接领用的材料、设备必须填写《领料单》或《出库单》,由施工单位加盖公章和经手人签字,经建设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方能领料出库,《领料单》或《出库单》应及时交给财会部门,以此办理结算手续。
第三十九条 对经过批准调出或调剂的材料设备,首先要经过财会部门办理转帐手续。保管员见有财会、收讫图章的《出库单》或《发货票》才能付货。手续不具备,不得发货。
第四十条 对危险品、爆破材料的领用,出库手续必须严格,未经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出库。特别是对炸药、雷管、导火索必须做到分次发放,不能一人同时领取,严防丢失和发生意外事故。

第七章 清 查 盘 点
第四十一条 为了及时掌握材料、设备的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材料、设备的不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对工程用不上或多余的材料、设备要及时处理,防止占压资金。
第四十二条 清查盘点时,对盈亏或损坏的设备要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经单位领导批准,按照《商业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三条 自营工程项目,用于施工的设备和周转材料,由于磨损或不能使用需要处理时,由物资主管部门列出清单,说明原因,经单位领导审查批准后,可直接摊入工程成本。
第四十四条 对有押金的包装物,要妥善保管,及时退回,收回押金。对废旧材料、下脚料、各种包装物、容器等要做好回收工作,能修的修,能改制的改制,修旧利废,充分发挥作用,降低工程造价。
第四十五条 工程施工时,对所有物资按类别、分品名、型号、规格、数量、金额详细列表进行全面清查,并及时处理。如需移交生产或调出的,按价如实收回,不得无偿转让。

第八章 物资统计工作
第四十六条 为了更好地掌握物资情况,适应基建工作任务的需要,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建立材料、设备登记卡片(附表一),随时记载部、省(市)和自行采购的物资。
第四十七条 为了做好统计工作,要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按照国家规定的物资统计制度的要求,如实反映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具体报送时间是:
1.基建用主要物资收、支与库存统计报表,每季报送一次,于季后三天内报出。
2.新机电设备库存与使用情况统计报表每半年报送一次,于半年后五天内报出。
3.原材料、燃料消耗与库存总值统计报表,每年报送一次,于年后十天内报出。
以上报出时间均以邮局戳记为准。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为部直属直供项目代为保管、垫付、调剂的材料和设备,可一次性收取2.5%至3.5%的管理费。管理费不能层层收取,以免增加工程成本。
第四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厅、局为部管工程项目垫付、调剂的材料,其价格结算应以供货单位供应的价格加运杂费进行结算,不得把议价材料拨给工程,再以平价材料归还,更不得把平价进的材料以议价拨给工程,把价差转移到工程单位,加大工程造价。
第五十条 本办法适用于商业部直属直供商业建设项目。本办法自公布日起试行。
附表一: 商业部直属直供基本建设项目材料、设备登记卡片
----------------------------------------------------------------------
| | | | | 三材需要总数| | | |
|工程名称| |批准总投资额 | |安排部门 |钢材|水泥|木材|
| | | | |--------------|----|----|----|
|----------------------------| | 合 计 | | | |
| | |其 | |--------------|----|----|----|
|建设性质| | 部负责安排额| | 部安排数 | | | |
| | |中 | |--------------|----|----|----|
|--------| |--------------| | 省、市安排数| | | |
| | | | |--------------|----|----|----|
|建设规模| |地方负责安排额| |建设单位安排数| | | |
| | | | | | | | |
----------------------------------------------------------------------
----------------------------------------------------------------------
| 年| | | | | | | |
|------|品 名|型号规格|单 位|数 量|单 价|金 额|材料来源|
|月|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本卡片按部安排,省、市安排和建设单位自行采购的材料、设备分别填列。
2.本卡片按材料、建设大类,如钢材、水泥、木材以及机电设备分别填列。
附表二: 入 库 单
年 月 日
----------------------------------------------------------
|供货单位| |合同号| |
|--------|--------------------------------------------|
|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单 位|应收数|实收数| 备 注 |
|--------|--------|------|------|------|----------|
| | | | | | |
|--------|--------|------|------|------|----------|
| | | | | | |
|--------|--------------------------------------------|
|验收情况| |
----------------------------------------------------------
单位负责人 验收人 保管员
注:一式四联,分别在入库单右边印上:第一联存根,第二联财会部门,第三联
统计部门,第四联保管员。
附表三: 出 库 单
年 月 日
------------------------------------------------------
|领料部门|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我们必须要看到,每一次安乐死问题的提出,都是伴随着某个人正在处于剧烈的痛苦中或垂死状态,维持他这样的痛苦的是“人道”的医生,在用如金子一般昂贵的药液,一点点输入他的躯体,换来的是他得以维持这个让他痛苦到想放弃的生命。而这些换来的唯一好处,只是满足人们的口舌之快和道德家伦理家医学家哲学家们一篇篇重复烂臭的文章。安乐死问题,犹如一艘小船,不要妄想一次次把它投到人们的口水中,就可以把水压下去,它始终承载着痛苦浮在水面以上。那些想要安乐而去的人,大多数只能在喜欢施虐又愚昧自私的人们的玩味中痛苦而去,见到上帝的时候他们的面孔也依然扭曲。应该这样吗?一定要这样吗?何必呢?何苦呢?生死就那么难吗?
   据说安乐死这个词汇是源自希腊语,是幸福的死去的意思。能幸福的死去,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可发明这个词的地方并没有实行它。因为害怕,因为争议,因为懦弱,人类的大部分地区都不能不敢实行安乐死,而只是讨论它,似乎它的价值只在于讨论。美国俄勒冈州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合法的地方。自这项法令1997年生效以来,已有200名绝症病人在该州实行了安乐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目前正在仿效俄勒冈州制定类似的法令。而真正全国允许安乐死的国家只有荷兰和比利时。瑞士、日本、法国、哥伦比亚、澳大利亚局部也都在进行这样的革命,但革命很不彻底,似乎只能算正在改良阶段。人们都在等待,不知道在等待什么,等待中积累的只是越来越多的痛苦和矛盾,乌云不因等待而不在,雨该下还是要下。我佩服这些敢于吃螃蟹的国家,起码我们的一些病人在羡慕美国那200个病人,起码他们开始反抗人类的懦弱本性,可以咬下牙做应该做的事。
   人类越进化就越不相信自己,而面对安乐死的态度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因为人们害怕出错,害怕自己因为欲望和诱惑而去杀人。于是各种学派出来找借口,神学家说人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世俗社会无权干预神的安排,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都无权“替天行道”。可是神父们有没有看到,当人因为病痛而陷入无法抵抗的旋涡之中时,这能否看做是上帝在召唤他,那就帮上帝做事让他死吧。在中国,人们更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应该由父母来决定个人的生死,任何一个父母对待儿女都比上帝更加仁慈,如果连上帝都同意他去了,哪个父母还能忍心留呢?道德家更虚伪,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权活着,医生的道德责任是救死扶伤,任何的安乐死都是不道德的,他们没有注意最基本的道德是什么,应该是尊重。医生也应该尊重病人的选择,医生的责任不仅仅是挽救生命,更应该是阻止痛苦蔓延。比起只知道赚钱的医生,给人实施安乐死的医生应该更有道德感。伦理学说从生物本源考虑,任何人,只要他(她)还没有死亡,理论上他(她)就有可能为种群继续做贡献。种群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他都病入膏肓了,还为种群做什么贡献?只能用种群创造的价值来挽救他已经无甚价值的生命,按经济学的说法是,只有成本支出没有利益回报。这对种群来说有什么利益可言?社会学者认为,人不是孤立的生活的,而是社会的人,要对社会负责,要对社会承担,要对社会尽义务。而安乐死也正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在无用的医疗和无边的痛苦中选择死亡,可以节省医疗资源去治疗可以康复的病人,同时允许绝症患者安乐死,本身也是社会对病人的权利的尊重,是社会性的体现。人不能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不是?哲学上认为,人的生命不完全属于自己,人没有对自己生命的完全支配权,所以自杀是不被认可的。但安乐死与自杀是不同的,自杀很多是健康人因为情感或其他原因自己采取极端手段了解生命的方式,是主动的,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安乐死则是因为病痛的持续且不可康复性而由医生采取无痛苦结束生命的方式,是被动的,对社会是积极的。如今的自杀者中,因为无法实施安乐死而采取自杀方式的有多少?那些消极安乐死实施者,也就是回家等死的,不等同于自杀吗?更别说跳楼、服毒等。人到了那个时候,不是他杀,就是自杀。我们应该帮他们选哪个?与其一个人面对恐惧孤独无奈而去,还不如依照程序有条不紊有家人和朋友陪伴体体面面舒舒服服的走。医学界干脆就不要参与讨论了,不是你们的贪婪和无能,安乐死根本就不应该成为问题。
   无论怎么说,无论得出对与错的结论,不能立法规范就是最大的失败。来自国家的意志,最根本的反映人类的本性。法学界的不自信,让国家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看着那些病人处在痛苦中煎熬,如同被巨蟒慢慢吞噬,毫无希望,却也要坚守原则,看着他恐惧,看着他死亡。同样是死的问题,安乐死与死刑同样难办,同样迟疑,却不同样的原则。安乐死是要死死不了,而死刑却是不想死非要你死。国家在这两个问题上的法律徘徊,可以看出对人命的珍惜,也同样看得到对法律的不信任。如果法律是可以信赖,真实可靠,合理有效的,那么这两个问题的表现都应该与现状相反。死刑应废,安乐死当行。凭什么不能由国家来帮病人结束生命,却可以去杀罪犯,对生命的珍视难道不应该平等吗?凭什么安乐死怕有人利用,进而故意杀人,而死刑就不怕冤假错案,难道医生都是糊涂虫,法官就个个是聪明一休?凭什么帮一个病的以后都只能靠输液和透析活着病人结束痛苦是社会的损失,杀一个健康的可以做任何事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犯人就是胜利呢?又是凭什么杀一个罪犯可以操作,让一个病人安乐死就不具有操作性呢?单纯的技术角度来看,罪犯的该死与病人的该死比较,安乐死应该更好操作。到底罪犯犯了多大的罪应该死,众说纷纭,标准不定,犯这样的罪该死,那犯那样的罪就不该死?病人则不同,病到不可救药,病到当前医术无法解决,图留痛苦,且病人自愿,这就可以死,医疗的发展程度及局限性就是病人当死的技术决定因素。于情于理于道德于伦理于利益于应然于规律都应当有死刑的废除,安乐死的存在。
   一次次的听到那些可怜的病人因为不能选择死亡而倍受煎熬的消息,消息的背后是正常人所不能理解不能体会的折磨。当我们被这些类似的消息和呼吁所惊醒到麻木,那无疑是我们亲手酿造悲剧的再悲剧。等待安乐死的病人希望听到我们的呼声,即使不能解决他们的痛苦,也可以缓解,因为至少还有希望。我们的法律很多时候都愿意固守陈规,守住的据说是符合国情的,另一方面我们还愿意借鉴,借鉴的据说也是符合国情。可国情是不是更应该包含民情,如果民意如此,悲剧必然停止。不应该等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先去实验了我们再去照搬照抄,也不应该守着祖宗礼法迟疑不前。我们既然要走自己的路,就应该站出来先吃了自己眼前的这盘螃蟹。吃螃蟹,或许容易被它的坚硬外壳割伤,但只要我们小心防范,我们将得到美味和营养。
   安乐死完全可以操作起来,首先我们可以迈出立法的一步,从当前情况下医学达到的水平来衡量,明文规定哪些疾病到什么阶段可以适用安乐死法律,然后严格规定有资格确定安乐死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并根据医学发展和地区发展状况,逐步完善此类规定。然后我们可以尝试在疾病不影响人正常思维的病人中,允许安乐死。但必须由病人自己提出,并有书面申请和视听资料,见证人为了慎重和保险起见,可以规定多于两人,鉴定医师数量也应该有多于两人的要求,还可以由公证机构介入程序监督,最后要有病人家属意见。程序严格复杂,参与人数众多,应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借刀杀人的现象。另外,修改相关法律,首先肯定是宪法,要由宪法规定公民享有选择死亡的权利;还比如保险法,利用安乐死骗取保费的不予理赔;刑法,利用安乐死导致因疾病不必然导致死亡或病人自己不同意安乐死的死亡,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还有民法民事诉讼法,也要规定用安乐死来规避债务的等等。同时可以规定如现在最高法的死刑核准权一样的安乐死核准,也由最高院统一批准。待到将来技术成熟,再慢慢放开对植物人等无意识患者的安乐死操作。等到医学再发展,我们就可以再修改法律,直到它没有用了为止。如果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讨论来讨论去的停留在文字上,无疑将使我们成为悲剧连续剧的导演和实施痛苦的刽子手。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对于健康的人,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都应该勇敢面对,即使它是我们自身的懦弱和无知。对于将死未死而又痛苦到不可忍受的人,如何选择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即使你是他的亲人,你舍不得他,即使你是他的医师,你害怕他,即使你是一个无关的人,你不在乎他,都应当尊重他选择自己的人生。毕竟幸福愉悦是一种享受,哪怕只有一秒,后面即使什么都不存在了又有什么可惜?无论对谁,活着还是死去都不是个难题,答案总是一定的,关键是面对。